
果籽
15 May 2021
「 扔掉不需要的東西 ,才能得到重要的東西 」、「整理好過去,才可以輕盈前行」,活在當下 、瀟灑,講述斷捨離的著作《斷捨離》在 2009年日本 面世後,成為一股潮流席捲全球 、成為一種令人崇尚的生活哲學,但如果扔東西扔到家徒四壁,過去近乎歸零,過度斷捨離是不是又變成另一種執著呢?
「慢慢扔扔扔 ( 捨物 ) , 由七成扔到三成到最後一兩成 ,會突然發現『原來我 甚麼東西都沒有了』 , 有時都會空虛 , 看家 裏好像有點空洞 。」吳海昕(Sofiee) 苦笑道 , 她六年前開始追求斷捨離的極簡主義 , 兩三年後開始走火入魔 , 每日動輒用數小時甚至是一整晚來收拾 , 家裏的東西比示範單位還少 , 她覺得有一種心魔 , 一回家就要收拾全家的東西 。「扔東西有快感 , 但扔的過程很痛苦 , 會問自己是不是冷血 ?」 小學同學寫的心意卡 、舊手冊 , 只要沒能觸動到她的統統扔掉 。 她理想中的家居擺設就是一片素潔 , 桌上空無一物 , 床鋪要簡潔至與酒店一樣 , 如果桌面或床上放了額外的東西她就會感到礙眼不自在 。
Sofiee 是一位藝人 , 曾主演《二月廿九》的港日混血兒 Yeesa, 與印象中生活五光十色 ,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藝人很不同 ,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她 , 就是 「 寡 」。由生活方式至衣著打扮 、喜歡的顏色 , 再到家居擺設全都很寡 。身爲藝人 , 衣服的數量竟然只需床下兩個抽屜就足夠存放 , 她的衣服及家居擺設的色調都以白色素色為主 , 就連她的生活都十分枯燥 , 她以專線小巴形容自己日常生活路線 , 除了工作就是來往於健身室與家 , 但原來這些都與斷捨離的生活哲學有關 ,「 會有活在當下的優越感 , 認為空間感大一點會比較時尚。」
扔掉心意卡 極端令爸爸傷心
「當極簡主義變得極端時 , 會令到自己及身邊人很辛苦 , 做很多行為凸顯自己的生活過得比你們(父母 ) 好, 認為『媽媽你多了東西不代表會較有多安全感 』。」她形容當時走上極端的她 , 是家裏的整理女王 ,「 有一次我真的覺得自己很自私 , 心想自己何時開始變得這樣狠心 。」吳海昕憶述那次又在家 中收拾 , 找出了一張在小時候寫給爸爸的心意卡 , 當時她心想 ,「 甚麼時候寫的呢 , 不記得了 , 扔掉吧 。」 之後就果斷撕爛再扔掉 , 爸爸看到後問 :「你為何扔了它,是你寫給我的。」之後在默默拾回黏好再收藏。就是這情景驚醒了自己 ,「斷捨離的時候要衡量它是不是牽涉其他人的回憶 , 自從那次之後我就沒有那樣狠心 。」吳海昕哭成淚人 。後來發現 , 在她走火入魔時 , 原來爸媽幫忙收起了很多她扔掉的東西 , 她覺悟反省後,就覺得幸好沒有扔掉 。
Sofiee 十分喜歡貓隻 , 但一直未遇合眼緣的小貓 , 直到朋友告知佛堂有幾隻貓BB可以領養 , 她去到看一眼 , 就帶走了其中一隻 。 養了寵物後 , 就更令她看透 , 不再強烈追求白茫茫一片的極簡主義生活 。「 我三個月前領養了一隻小貓 , 養之前經過很大掙扎 , 因為我要分一些位置放置貓廁所 、貓窩、玩具 。」她指將來小貓的東西可能會比她多 , 「我與貓貓有一個協議 , 我說買玩具不是不可以 , 但要買一些素色的玩具 。自從養了貓後 , 好像所有執著都看化了。」
被潮流帶着走 另一種自我中心
「小心只是被斷捨離的潮流捲進去帶着走 , 以為這樣很有型 , 就全扔了自己的東西 。」 社會學博士 、 自在社創辦人周華山說 。 在斷捨離始祖山下英子 寫出 《 斷捨離 》一書前 , 他十多年前已經過着斷捨離生活 , 問及如何定義自己是否走火入魔 ? 他解釋有兩個指標 , 第一就是斷捨離後自己身心是否健康 、自在舒服 ; 第二點就是身邊人會不會因為你的斷捨離而承受壓力 ,「你斷捨離,但要全部人遷就你 , 是另一種自我中心和不負責任 , 特別是某些物品對對 方很有紀念價值 , 你扔掉前要與對方先溝通 , 讓對方選擇 。」 他認為斷捨離之所以受香港人推崇 , 首要原因是環境狹還 , 第二點就是自1997 年金融風暴後 , 經濟環境轉差令香港人不再像以前那種消費 、物慾主義 ,「 我認為是社會環境令我們能夠盛載到斷捨離的 心態 , 如果20年前說斷捨離會被人說你黐線!」
在 facebook 上有 46,000 多位成員的「 斷捨離物品捨棄平台 」, 谷友會放出自己捨棄的物品看看有沒有人願意接收 , 放售的標價上限為100元當作車馬費 。谷主Joe見識過不少港人在斷捨離潮流下的行為 ,「 我觀察到他們首先捨棄一些全新的衫褲鞋襪 , 一些用過的護膚品都可以拿出來斷捨離而又有人想要 。」他亦見過不少人都以自己的家居能變得簡潔為目標 , 亦有人反璞歸真100 元放出自己的名牌手袋 。
扔 掉 雜 物 ABC
吳海昕會在收拾前先劃分出 ABC區 ,A 可以立即扔 , 如衣服 ;B 就是介乎需要與不需要之間的東西 , 例如有需要用到但已經有五個不同款式的水樽 , 那樣就不用立即處 理 ;C 就是對她而言很有感覺的東西 , 是不會扔揮或是思考很久 才決定扔掉的 , 例如父母送給她的禮物或是獎狀等 。 如果對一 件東西是否要 斷捨離而感到猶豫 , 周華山建議可以將其放在一個角落數星期 , 讓自己感覺是否需要那東西 , 如果與身邊人有關 , 例如是一位重視你的人送的話 , 就可以先問他意願能否扔掉 。 他指有次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曾送他一個公仔 , 他當時很喜歡 , 但有一刻發覺自己想放下這事物 , 就問他能否扔掉那公仔 , 一開 始朋友的反應很激烈 , 有不被重視的感覺 , 但雙方溝通後朋友亦覺得不應用一件物件束縛彼此 , 他亦釋懷了 。
記者 : 梁中勝
攝影 : 庄 志 南 、 簡 加 希